洛阳市研学旅行公共服务平台

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深化落地路径与综合效应研究

来源:网络综合    发表时间:2025-11-05

一、协同育人机制启动

2023年1月19日,教育部等17部门联合发布通知,启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该机制旨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知强调,要坚持育人为本,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深入落实“双减”政策,推动部门联动,强化条件保障,促进资源共享和协同育人有效实施。同时,要明确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责任,完善工作机制,促进各方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切实增强育人合力。

◉ 协同机制的三重责任

通知明确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责任,要求完善工作机制。到“十四五”期末,政府对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的领导将更加有力,相关制度体系将基本健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育人机制将更加完善,为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营造浓厚氛围。同时,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将进一步强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将更加专业;家长的科学育儿观念将基本树立,能更好地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城乡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将普遍建立,社会育人资源将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展望2035年,我们期望能形成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强化学校主导作用

◉ 加强家校沟通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应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全面掌握并及时向家长沟通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情绪、学业状况、行为表现和身心发展等情况。同时,学校也需了解学生在家中的情况。为保持与家长的常态化密切联系,学校可积极创新日常沟通途径,如利用家庭联系册、电话、微信、网络等方式。此外,学校应认真落实家访制度,领导要带头开展家访,班主任每学年对每名学生至少开展1次家访,并鼓励科任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家访。

◉ 强化家庭教育指导

学校应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视为重要职责,并纳入工作计划中。充分利用学校的专业指导优势,加强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的建设,并将此纳入教师考评体系。建立健全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并落实相关制度,如家长会、学校开放日和家长接待日等。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网上家长学校,提供丰富的家庭教育指导资源,同时指导家长提升网络素养,助力孩子养成良好上网习惯。每学期至少应组织两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宣传科学教育理念、重大教育政策及家庭教育知识,介绍学校教育教学情况,并回应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

◉ 利用社会资源

学校应积极拓展校外教育空间,通过与社会有关单位的联系沟通,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和资源目录清单。依据基地资源情况,联合开发社会实践课程,并常态化开展共青团和少先队活动、劳动教育、实践教学、志愿服务、法治教育、安全教育和研学活动等。邀请“五老”、劳动模范、道德模范、时代楷模等精神文明先进代表到学校开展宣讲教育活动。同时,充分利用共青团和少先队、关工委、科协、体育、文化和旅游等方面的资源,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丰富学校课堂和课后服务内容,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

◉ 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家长应深刻认识到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个课堂、家长作为孩子的首任老师的重要角色。他们需要注重家庭建设,通过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来培育积极的家庭文化,传承优良家风,弘扬中华民族的家庭美德。同时,家长应构建和谐、和睦的家庭关系,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在家庭教育观念上,家长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遵循素质教育理念和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健康身心,促进其全面发展。

◉ 协同学校教育

家长应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家庭教育指导和家校互动活动,自觉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并主动参与家长委员会的工作。他们应充分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积极配合学校依法依规管理学生。家长要及时向学校沟通孩子在家中的思想情绪、身心状况和日常表现,形成良好的双向互动。此外,家长还应引导孩子完成学业、进行适宜的体育锻炼、开展课外阅读和艺术活动、参与家务劳动等。

◉ 实践参与

家长们应深刻认识到社会实践对子女成长的重要性,并在子女的空闲时间里积极带领他们参与户外活动和参观游览,丰富多样的形式如文明实践、社会劳动、志愿服务等,来拓宽子女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进而提升其综合素质。

三、社会支持与服务

◉ 社会服务体系构建

将家庭教育指导纳入城乡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之中,以实现普惠性为目标,建立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网络。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应依托社区设施,设立家长学校等指导服务站点,并配备专业人员,以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同时,婚姻登记和收养登记机构也应在业务办理过程中,向当事人普及家庭教育知识。

◉ 资源开放与优化

社区应积极举办各类公益性课外实践活动,以促进中小学生身体健康并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各类教育基地、文化场馆及体育场所等,都应向中小学生及学龄前儿童免费或优惠开放。开放大学、老年大学及社区学院等教育机构,也应对家庭教育课程给予重视。

◉ 组织和领导

各相关单位和部门应将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视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并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为此,必须强化党委的领导地位,确保政府能够进行统筹规划,将此机制纳入重要工作日程。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相关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需设立家庭教育指导机构。政府妇女儿童工作机构、教育部门、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妇联组织及民政部门等都有其特定的责任和角色。

◉ 专业水平提升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应推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专业团体积极参与。这将有助于加强理论建设、培养专业人才,并推进家庭教育指导专家队伍的建设。同时,完善师范生的培养课程体系,将家庭教育指导纳入其中,以提高教师和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水平。

◉ 环境氛围优化

各地区应积极探寻、总结并推广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有效模式、创新实践和优秀经验,同时推进协同育人实验区的建设工作。要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和各类传播平台,广泛宣传协同育人的政策措施、实际成效和典型案例,普及科学教育理念和适宜的家庭教育方法,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初衷和目的是为了更多研学人学习进步,共同推动校家社协同育人高质量发展。所属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价值判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谢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联系电话:15538520101),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谢谢您的配合和给予我们的理解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