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研学旅行公共服务平台

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如何构建?来看这个学校的实践经验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表时间:2025-11-18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棠湖中学实验学校是一所拥有8000余名在校学生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从把劳动实践作为德育的一种途径到将劳动教育作为全面育人的重要载体,从开展零星的家务劳动到构建丰富完整的劳动课程群,从分散的劳动实践场所到占地7000平方米的校内劳动基地“莫闲园”,棠湖中学实验学校通过长达16年的实践探索构建了“四全”大劳动教育体系,为中小学校本化劳动教育提供了经验借鉴。

坚定一个核心理念,统领劳动教育

棠湖中学实验学校的“四全”大劳动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所谓“四全”即全要素、全时空、全链条、全形态。

全要素:“四全”大劳动教育体系下的每一项课程均同时指向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以及劳动精神四方面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全时空:充分挖掘家校社资源,调动校内和校外两个平台的资源,设置课上和课后两类课程,打破劳动教育的时空局限,处处都是劳动教育的场所,时时都是劳动教育的时机,人人都是劳动教育的主体。

全链条: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涵盖劳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通过整合各环节的教育资源,让学生经历真实完整的劳动过程。

全形态:劳动教育内容既涵盖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大类,又有对传统劳动的感知、对当代劳动的体认、对未来劳动的创想设计。

构建三个课程群,形成校本课程体系

学校以课标为依据,全形态全时空贯通、全链条进阶式覆盖,重构课程内容。构建了以一类劳动为生长原点、整合其他两类劳动的“净”“创”“益”三大课程群,形成了4个方面、8个模块、20项任务、206个主题的课程内容。4个方面是指,以学期为单位,课程内容包含校内必修课、校内劳动实践、家庭劳动实践以及寒暑假长课程四个方面,以此确保劳动教育内容课内外衔接、校内外互补。8个模块20项任务206个主题是指:“净”“创”“益”三大课程群分别包含2至3个子课程群模块,共计8个模块;各模块内又分别设置1—4个项目、14—28个具体教学主题,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共同构成了覆盖课标三大类劳动的链条完整的课程内容。

学校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充分考量劳动教育的未来影响与学生的长远发展,注重教育的生长性,在课程内容设计中,以九年为一个完整的教育周期,开发了既符合学段要求又融通九年教育的梯度式、序列化课程,定向设计、提升难度,每一个项目群的课程内容都呈现螺旋上升的态势。项目群的课程内容并非全部覆盖一到九年级的相关知识,而是根据劳动类型和学生特点,分比重、进阶设计。

学校组建了劳动教育中心组、教研组、骨干组,开发出与课程内容匹配的教学资源和评价方式,确保每一项课程有设计、能实施、有评价,并在使用和实践中不断优化完善。目前已形成贯通九个年级,含289节教案、教学PPT、微课和评价量表的劳动教育校本资源库。

开辟四条路径,开展真劳动教育

学校匹配校内必修课、校内劳动实践、家庭劳动实践以及寒暑假长课程内容的四个方面,形成课堂、家庭、基地、平台四大场域协同开展的实施路径,让8000余名学生的劳动实践真实发生。

针对必修课,学校构建了“劳动之问”“劳动之行”“劳动之美”“劳动之悟”四模块组合的劳动教育必修课课堂教学基本范式,四个模块分别指向“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的培养。这四个模块可根据教学实际灵动组合,生发形成不同的课堂教学形态,让劳动教育必修课更加规范、科学。

为更好地实施家庭劳动实践课程,学校一方面加强对家长劳动教育观念的引导,另一方面搜集整理、自主研制拍摄视频,形成统一、规范的家庭劳动教育指导资源包,通过“小棠果·爱劳动”小程序投放到家长端,指导学生开展家庭劳动,让家庭劳动教育指导具有规范性、系统性,让家校协同常态化。

学校设计了“长短课+劳动周”基地实践序列。学期内,开设以集体劳动、兴趣劳动为主,在较短时间内能完成的“短课程”;寒暑假,设计持续时间较长、任务难度较大的寒暑假“长课程”;学年内设置主题明确、持续时间为3—6天的劳动周实践活动。

学校自主研发“小棠果·爱劳动”数字平台,编辑了包含蔬菜、粮食、水果、养殖、工具等5类276个品种内容的图文视频上传到平台,学生可以读文看图观视频,并参与答题,获取积分,以此提高学习兴趣。

研制评价体系,促使劳动从被动到主动

基于课程内容的四个方面、实施的四个场域,聚焦劳动素养的全方位养成,学校建构了以加强结果运用为导向的“二阶4N”评价体系。“二阶”指兼顾平时表现评价和阶段综合评价两个阶段。“4”指校本课程内容的四个方面各有侧重的评价方式——校内必修课主要采用课堂评价量表,校内劳动实践主要采用劳动任务单,家庭劳动实践主要采用劳动清单评价,寒暑假长课程主要采用“小棠果·爱劳动”数字平台展评赋分评价。“N”指不同教育内容均可根据需求补充其他评价方式。

学校将“小棠果·爱劳动”数字平台作为呈现平时表现评价结果、整合阶段综合评价的重要抓手,让评价的反馈和导向功能真实发挥,形成以评促学的有效运行机制。平台通过直接赋分和转换积分两种方式统整“4N”类评价结果,形成学生的数字化劳动档案袋。

学校在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建设了17个数字互动学习场所,学生可以随时登录学习,依据学习时长和互动答题质量直接获取积分。完成寒暑假长课程时,家长或学生通过账号上传过程性资料进行展评,在平台上直接赋分。

学生的劳动积分数据充分发挥了评价的反馈与导向功能。学期末,学生的最终积分将被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内容,依照比例进行定级。学校将劳动评价定级结果作为学生评优选先的基本条件和班级考核的重要指标,让评价的导向作用真实发生,实现从“要我劳动”到“我要劳动”、从被动劳动到主动劳动的转变。同时,劳动积分以20%的比率换算为学生“五育”素养指标中的劳动教育数据,为综合评定学生的成长提供参考依据。(作者:曾先林、曾思、黄屿,单位: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棠湖中学实验学校)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初衷和目的是为了更多研学人学习进步,共同推动校家社协同育人高质量发展。所属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价值判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谢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联系电话:15538520101),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谢谢您的配合和给予我们的理解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