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劳动教育要从“技能传授”转向“素养培育”,通过多样化实践培养学生的劳动认知、能力与价值观。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小学立足新课标理念,对农场课程进行了系统优化,实现了课程目标、内容设计和实施路径的全面升级,推动劳动教育与核心素养的深度融合。 以核心素养引领课程体系重构。学校将新课标提出的四大核心素养转化为可操作的能力指标,融入“农耕体验”“体验创造”“自然探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近日,淄博市发布《关于深化全环境立德树人高质量推进校家社网协同育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将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心理健康五大场域纳入协同育人体系,勾勒出新时代育人的“全息图谱”。这不仅是对立德树人工作的精准落地,更是一次对“全环境育人”理念的深度诠释。当教育从课堂延伸至生活的每个角落,我们如何让立德树人真正成为一场全社会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历史,也创造了人们的幸福生活。爱孩子,就应该让他们去劳动,去接受劳动教育,在劳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孩子太小,吃不了苦”“学业负担那么重,哪有时间去劳动?”“万一发生安全事故怎么办?”“不是有保洁员、有扫地机器人吗,还需要孩子亲自去打扫卫生吗?”一些家长出于对孩子的“爱”,对学生从小参加劳动持质疑态度,甚至有些家长会自己或花钱请保洁人员到学校去
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文件首次提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概念,并将中小学科技教育作为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抓手。 《意见》的印发有何重要意义?对新时代科技教育开展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各地已有哪些实践探索?中国教育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专家。快和小编一起来看—— 战略升级:从科学教育到科技教育 《意见》提出,以科学、技术、
在“AI+美育”时代,美育校本课程建设正在发生变化。AI与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相结合,有助于进一步发掘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AI时代的美育校本课程建设,应采取什么样的推进机制和策略?如何利用AI激发美育的生机? 笔者认为,以AI赋能学校美育校本课程建设,重在建立四个机制。 一是建立智慧课堂AI学伴常态化应用机制,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 “AI+美育”背景下,美育校本课程建
近年来,昆山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五个一”(一个中心、一支团队、一套课程、一张地图、一个品牌)为抓手,积极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效衔接,构建共同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新生态。昆山市家校合作项目获评江苏省首届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优秀项
日前,中国旅行社协会发布了《中国研学旅游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通过对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共274家研学类企业进行深入调研,《报告》指出,当前研学旅游已从“旅游+教育”的简单叠加,演进为承载文化传播、实践育人、数字体验等多重价值的文旅业态。《报告》建议,应擦亮在地研学品牌,实现差异化竞争,深度挖掘区域资源的教育价值,开发“在地化+教育化”课程等。 研学旅游的功能在于打破课堂边界,
一、协同育人机制启动 2023年1月19日,教育部等17部门联合发布通知,启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该机制旨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知强调,要坚持育人为本,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深入落实“双减”政策,推动部门联动,强化条件保障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着眼于国家长远发展、民族未来竞争力的战略考量,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推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等落实文件,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这将劳动教育提
10月30日,无锡市新吴区“悦心”成长中心正式投入运营。作为全国首家实体运行的“AI+心育”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中心坚持科技赋能心育,协同共育成长,依托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构建起覆盖全区10万名师生与家长的心理健康服务新体系,标志着新吴区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全方位育人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 据了解,“悦心”成长中心的建设背景源于新吴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实践需求。近年来,新吴区以“政府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