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赋能,能生动地讲好新时代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激活家校社共育的“思政大课堂”,汇聚馆校育人融合的“思政大能量”,打造更多使学生产生共鸣的思政“大实践”典型样本。 以数智技术助力博物馆思政课教学,搭建平台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改进育人方式,能增强博物馆思政课的育人效果。 思政云课堂,支持虚实一体化教学 思政云课堂全面支持虚实一体化的教学资源,通过推进数字化建设,以数字赋能传承红色基因。 一是构
浙江省武义县桐琴镇中心小学以强化实验教学为抓手,探索在班级、学校、家庭、社区开发“一平方米”微型实验空间。学校以“趣·思·创”为导向,建设集兴趣激发、思维引导和创新实践于一体的“一平方米”实验场体系,形成全方位、全链条、全过程递进式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科学教育新模式。 开发“一平方米”科学实验场,创设“递进式”思维培养链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倡导以探究和实践为主的
为了扎实做好学校暑假研学工作,近日,济南一些学校结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活动总体安排,经过田野调查发现许多抗战遗存。这些散落民间的抗战遗存,作为承载民族集体记忆的重要历史见证物,记录着抗击侵略的感人事迹与宏大历史图景,无疑是学校暑假研学的一笔宝贵财富,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极其难得的鲜活教材。 抗战遗存一般是指中华民族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过程中留下的具有历史、文化
新课标明确提出,科学教育要以素养为导向,注重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小学科学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建立具体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之间的关联?基于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第九小学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小学科学教师可以从两点切入。 其一,从问题出发展开科学探究。教师要抓住那些看似矛盾的现象及一闪即逝、没来得及解决的问题或困惑,因为它们最适合作为科学课探究的切入口。 例如,五年级《沉与浮》一课,教师以“沉李浮瓜”
思政引领力是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引领、思想凝聚、价值塑造等作用的集中体现。“大思政课”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大思政课”更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要素的协同和结构的优化,善用“大思政课”就是要立足时代,以生动的现实、鲜活的实践讲透科学理论,讲清使命担当,指引奋斗方向。建设“大思政课”,是提升思政引领力的重要环节。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
博物馆里的思政课,需要在学习中开展丰富多元的评价,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发现“潜值”,打开“五卡博物行”的过程性评价 家庭金卡、党建红卡、研学黄卡、实践绿卡、科技蓝卡组成博物馆“五卡通”,我们以“五卡”研学体系为核心,串联博物馆与思政教育,将革命精神、传统文化融入学生实践,把每一次的经历记录在“五卡博物行”中,让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扎根于新时代学生的心中。 家庭纪念金卡。以家庭为单元的博物
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近年来,红色研学旅行“热”力十足,被视为行走的思政课,“金课”迭出。学生一路看、一路听,在观察与思考中感受红色精神力量的冲击,于思想深处激起层层波澜。 红色研学旅行具有鲜明的优势和特点。一是吸引力强,与传统的走马观花式研学旅行相比,红色研学让学生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激发他们关注与探索的欲望;二是真实度高,红色研学的最大特点是在翔实可靠的史料基础上,还原历史情境
今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就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指出:“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地学习应用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的工具和方法。另一方面,教育不能忽视对学生启智、心灵的培养,不能丢掉对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AI时代,教育将迎来巨大变革,但是,无论如何变化,教育的本质不会变。教育的真正本质是铸魂育人,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是灵魂对灵魂的启迪,承担着塑造生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红色研学作为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不仅承载着“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时代使命,更是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实践平台。 近年来,大中小学红色研学如火如荼开展,各级各类学校通过课程整合与红色实践相结合方式,在青少年价值观塑造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在培根铸魂、立德树人上
学生走进实验室,用图形化编程工具操控机器人完成任务;在科技企业,分组合作搭建智能垃圾分类模型,运用AI图像识别技术实现精准分类……时下,随着人工智能浪潮席卷而来,AI研学成为研学市场“新宠”,如何规范其发展,以此助力人工智能教育?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暑期临近,学生家长刘小平正为孩子筛选新的AI研学项目,“孩子对AI很感兴趣,我们也想让他往这方面发展,所以今年暑假打算让他参加相关的研学活动,去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