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加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重要部署,提出“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充分利用多种思政教育资源,统筹构建多主体、全过程、全方位的大中小学一体化“大思政”育人体系,是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也是优
在“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下,劳动教育成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部编教材作为重要的教育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元素。深入挖掘这些元素,并进行跨学科课程设计,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和劳动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部编教材中 劳动教育元素的挖掘 (一)课文中的劳动场景与人物 1.农耕劳动:部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田家四季歌》一课中描绘了农民
红领巾研学活动是新时代少先队实践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少先队活动的主要载体之一。少先队辅导员如何组织开展好红领巾研学活动,引导队员们学好党史? 认真学好党史,努力把握新思想 红领巾研学活动的核心是“研”,但“研”的内容从哪里来、如何确定?辅导员首先要认真探究红领巾研学活动对象,对其涉及的相关党史要深入了解,还要学习权威媒体发布的相关内容,以保证研究方向和内容的准确性。 辅导员带领队员们去英
湖州市新风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构建“职业体验+劳动实践”育人模式,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发现潜能,厚植劳动精神与工匠精神,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从标准化培养到个性化赋能 学校以学生兴趣图谱、能力倾向、性格特征为起点,建立“三维诊断—职业启蒙—实践进阶”适性培养链条,为每名学生定制“劳动能力成长画像”。学校整合校家社资源,依据学生学情构建阶梯式劳动教育矩阵,形成“劳动实践、技能练习、设计创作、跨
2025年1月发布的《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指出,科学教育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强化价值引领、情感培育”,这为深化科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指明了清晰的方向。 科学课程目标包含认知与情意两个相互依存的维度,前者包括科学知识、方法与能力等内容,后者涵盖科学态度、责任与价值观等内容。科学素养的系统培养,需做到认知素养与情意素养的辩证统一。然而实践中,情意目标常常被忽视。部分教师片面强调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
本文以千年绸都四川南充的丝绸为线索,以课标为研学内容的设计导向,围绕“探桑蚕之源,一丝一起点”“明兴衰之理,一绸一古今”和“问发展之道,一织一文明”三个核心子主题,设计了一系列地理跨学科研学项目,构建了以“实践育人、素养导向”为核心的高中地理跨学科研学课程设计。 1.设计理念 基于项目式学习,本文以千年绸都四川南充的丝绸为线索,以“纤丝流韵,探秘千年绸都的前世今生”为主题,设计了高中地理跨学科研学
在新时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劳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山东省临沂玉龙湾小学以“农耕劳动教育”为核心突破口,历经13年深耕细作,围绕场域、技术、课程、评价四大关键领域,系统性破解劳动教育实践难题,构建起具有创新性、示范性和推广价值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劳动教育模式,为学生劳动素养培育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发展贡献了“玉龙湾方案”。 场域建设解决“真情景”问题 为解决劳动
“暑假送孩子去研学旅行,孩子回来就说‘好玩’,但问他学到了什么,他支支吾吾说不清楚。”北京家长李女士的困惑,折射出当前暑期研学旅行“游而不学”的普遍痛点。 作为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实践能力的重要教育形式,暑期研学旅行正处于从“野蛮生长”迈向“质量提升”的关键阶段。如何破解供需错位,实现游学融合,筑牢安全防线?针对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 安全问题放第一 “交通、住宿、医疗,哪个环节都不能出问题。
思政课实效性直接关系青少年价值观塑造和国家长远发展。内生动力是个体行为的内在引擎,学生自主性、胜任感和关联感的满足程度直接影响思政教育成效。因此,思政课要以激发学生内生动力为核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学生的意义世界和生命实践,使他们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提升思政课实效性 激活学生作为价值建构主体的内在动力系统,是提升思政课实效性的关键。借助自我决定理论视角,可以从三个方
又是一年暑期到,研学旅行的热潮再度涌动。作为连接校内外、融通知与行的“行走课堂”,研学旅行不仅是带孩子走出校门、在实践中学习,更是孩子认识世界、为全面发展打下基础的重要经历。在做项目选择时,家长及学生需要回归研学旅行的初心——它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普通旅游,而是集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于一体的校外教育活动。其本质,是化育;其核心,是让孩子在广阔天地间,经历一场向真向善向美的生命体验,以“行”实现生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