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年火热的5月,又一场“小科星创意征集赛”,让一所拥有1200多名学生的小学校再次热闹起来……从创意征集单发放,到“十大创意奖”评出,这一场全校总动员,人人参与、个个创意的科学活动,已经持续了40多年。 这所始创于1930年的渔村子弟学校(原名福州市义洲小学,后更名为福州市台江第六中心小学,简称“台六小”),坐落在福建省福州市白马河畔夺锦标弄46号,20世纪70年代末便秉持“人人是创造之人”的信
山东省济宁市东门大街小学是一所有着77年悠久历史的窗口学校。近年来,学校通过“大美育”实践,探索出一条将中华美育精神融入学校美育工作的创新路径。如今的东门大街小学,彰显出与时俱进的时代风采;东门师生的蝶变与成长,皆是一个个追寻美的故事。 构建“仁·立美” “大美育”内容体系 构建“适美”课程体系。学校秉持“五育”融合的理念,构建“三层次五领域”“适美”课程体系。以圆锥体为课程结构模型,将立德树人
劳动教育已正式成为中小学必修课,但在部分学校,其被边缘化、流于形式等现象并不少见。 开展劳动教育的目的,是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出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好的劳动教育,不是课表上可有可无的课程,不是打卡、摆拍,而是让学生们真正挽起袖子、俯下身子参与的实践。 有的学校领导、老师和家长并未深刻认识到劳动教育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甚至认为“开
陶行知曾言,“只有在小孩子身上,施以一种科学教育,培养他们科学的兴趣,发展他们科学上的天才……便不难使中国立刻科学化”。今天,我们应该给学生怎样的科学教育?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用三节课给出回答。 自然观察课: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启蒙 了解自然,观察自然,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学习与自然的相处之道,是科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面向未来的重要课题。 自然笔记课程、二十四节气课程、太湖湿地植物研究课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文昌实验小学坚持“生活即教育,劳动出真知”的育人理念,针对当前劳动教育存在的现实困境,构建了“家庭基础+学校主导+社会支持”的协同机制,探索出一条劳动教育新路径。 构建劳动教育协同机制 在实践过程中,学校发现低年级劳动教育存在“学校重视,家庭忽视,社会无视”的现象,低年级部分学生劳动经历匮乏。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行”,此外社区劳动资源尚未与学校劳动教育有效衔接。为
教育的意义不应局限在课堂之内,也应延伸至校外教育活动的广泛领域。研学旅游通过将课堂知识与现实世界相结合,能够全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同时为他们的身心健康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对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从实践价值与实践路径两个维度,系统探讨研学赋能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策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研学对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赋能 在当下的教育体系中,研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强调:“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加快补齐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短板。”“实施劳动习惯养成计划,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响应国家政策,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回龙观育新教育集团实验小学以“培养行于礼、善于思、格于物、达于美的时代新人”为目标,创新构建“耕读”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通过系统性设计、多维度实践和科学化
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使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备必需的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然而,长期以来,劳动教育面临场地受限、内容单一、形式固化等困境,导致学生参与度低、育人效果弱化。研学旅行作为连接校内外教育的桥梁,以其“实践
中小学科学教育是培养未来创新人才、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应对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基石。在中小学开展科学教育离不开资源整合与生态支撑。过去,学校科学教育常面临资源分散、实践场域有限、社会参与不足等难题。如何突破校园围墙,联动家庭、社区等多方力量,形成育人合力?广东省惠州大亚湾京师实验学校以“生态共建”为突破口,打破传统教育边界,构建了以“家校社协同育人生态圈”为核心的科学教育体系。 从厨房到实验室,让家
重庆市永川区兴龙湖小学校坚持“培养真实、完整而富有个性的新时代人才”的育人目标,推动劳动教育课程标准落地落实,构建校本化课程体系和劳动任务群,构建“人人有选择”的课程体系,组织“人人能参与”的实践活动,开展“人人有成长”的星级评价,践行“人人皆可为”的育人理念,通过创新“三类课程”,发布“三张清单”,有效整合劳动教育资源,打造“学校学、家中练、社会去实践”的实施路径,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体悟价值、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