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指出:“要坚持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坚持守
春暖花开,正是踏青赏春的好时节。近日,湖南某中学的春游视频引发网民点赞。视频中,八年级的学生自带食材,就地用砖块垒起简易的灶台,开始生火做饭,做饭过程相当娴熟,时不时还能熟练地颠锅,引来现场“哇”声一片。眼下,背着锅碗瓢盆去春游,已经成为春日里郊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学生全程自主进行生火、切菜、掌勺等,沉浸式体验劳动的乐趣与成就感。 好的劳动教育如同春雨,润物细无声。为何一场春游活动会受到学生的青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以下简称“一体化”)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一体化目标要求各个学段之间“承前启后”,注重育人的整体性、连贯性和协调性,做到层层递进、步步深化。实践中,处于奠基阶段的小学思政课教学,必须“扣好第一粒扣子”。 过去,小学思政课多由其他学科教师兼授,教学趋于形式化,流于照本宣科。教师授课时,多从道德视角观察和分析课程内容及相关案例,充分体现了以德育为引领的取向,但也容易让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部分要求“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重视价值取向”,在课程目标中要求“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只是简单地教学语言文字,更要把思政教育融入语文课程,让思想性、政治性、人文性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属性。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濮阳市油田第十九中学李海啸老师是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
国产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的火爆出圈,为各个领域带来新场景、新应用,“数字+美育”也成为热点话题。如何以数字之翼助力美育拓展新边界?作为教育工作者,我近年来持续思考着这一课题。 艺术是美育的重要载体。艺术的“术”,说明其有利用工具或材料加以创造和表现的技艺属性,不同的物质载体和技艺方法形成不同的艺术形式或门类,如绘画、书法、篆刻等。在数字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艺术的“术”有了更丰富的内涵。一
“五育融合”即“五育并举,融合育人”,是将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到学校的课程和教育教学活动中,相互渗透,进而实现五育的整体生成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以为,依托本土资源,以学生为中心,寻找思政教育和其他学科教育的契合点,从理念融合、学科融合、活动融合等多维度构建大思政课程,无疑是一种推进“五育融合”的重要策略。 一、树立包容的思政课程育人理念 “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是鲁迅思想的核心观点之一,强调
随着国家对科学教育的重视,各地开展科学教育的积极性得到了显著提升。但同时也出现了用考试来衡量科学教育质量、用学科教育来代替科学教育的倾向,相关部门有必要加以规范提醒。 科学教育不仅是传递知识,更是提升全社会的科学素养。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有责任积极支持和参与科学教育,立足专业优势,配合学校教育,促进科学教育从“知识灌输”向“素养培育”转变,为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贡献力量。 现代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强调:“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加快补齐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短板。”“实施劳动习惯养成计划,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课堂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自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发布以来,《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
“它寄托着我们奔向星辰大海的梦想。”在湖南师大附中雨花学校“2025年科学实践作品比赛”中,学生刘芷菁、刘珂璠、任思齐团队设计的“宇航员多功能体能训练器”让人眼前一亮。这一装置通过喷气式升降机模拟超重、失重环境,利用弹性载人舱进行离心力训练,让飞行员、宇航员在同一空间完成多种适应性训练。团队成员表示,在项目研发中,他们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提升,“若能为国家航天事业作出一点贡献,
今天是第47个中国植树节,让我们把绿色的希望种进泥土,在岁月沉淀下,收获枝繁叶茂的美好未来。 随着国家对美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如何进一步推动美育的发展,成为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共同探讨的重要议题。3月5日,正值第62个学雷锋纪念日,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传承雷锋精神 感悟艺术之美”主题教育活动,为这一话题增添了生动注脚。 当日,北京雷锋小学微光志愿服务队走进中国美术馆,在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常委,民盟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