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内蒙古博物院推出“行走中的博物馆‘中国古代文明’系列课程”,与10家共建院校共同打造“欢乐大课堂”“综合实践课”“相约周末”等一系列博物馆课程,受到了青少年学生的热烈欢迎。 无独有偶,近年来,多地博物馆与大中小学对接,开展多样化的思政教育。建设“大思政课”,博物馆与学校如何“双向奔赴”?如何让文博资源与学校思政课产生“1+1>2”的效果?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现实需要 文博资源助力思政教育
201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教育要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新要求、新方向,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新时期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近年来,长春市朝阳区秉承尊重生命本质、提升生命质量的理念,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共通共融,和谐共生的全面育人课程,着眼于每位学生潜能开发,综合利用学校、家庭、社会资源,充分突出课程育人功能,走出了一条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所应具有的“思政引领力”。光明日报《教育周刊》近日围绕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笔者读后深感共鸣,并产生思考:红色研学能让学生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还能帮助其提高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从而实现思政课“在课堂上讲”与“在社会生活中讲”的贯通。锻造思政引领力,以红色研学赋能“大思政课”建设至
美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人格素养。然而,当前美育事业在乡村的推广还存在一些挑战,因此,如何克服困难完成挑战,找到乡村美育事业的有效发展路径,是当下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乡村地区美育资源的匮乏是长期存在的问题。首先,艺术教育师资不足,尤其是专业美育教师难以留在乡村学校,导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其次,硬件设施条件有限,缺乏专门的美术教室、音乐教室和艺术展演场地
城区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常常面临劳动教育资源不足、劳动场地受限等问题。长沙市长郡芙蓉中学是—所城区学校,校园面积仅29亩,学生达到2100余人。为了满足学生的劳动实践需求,学校在建设和改造过程中高度重视劳动教育资源的利用和挖掘,拓宽劳动教育路径,充分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让学生在劳动中成长。 校园环境建设与劳动教育相结合 校园环境建设涉及校园绿化、环境清洁、设施维护等
据新华网报道,“请党放心,强国有我!”10月30日下午湖南韶山毛泽东广场上,来自湖南各地的3800多名学子高举右手,庄重宣誓,“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就此开启。 近年来,湖南省以韶山为试点,着力扩大红色教育覆盖面,推出“我的韶山行”湖南省中小学生红色研学,探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育人新模式。截至目前,全省共有220批35万多名学生先后走进韶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接受红色精神洗礼。 在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中
多年来,小学思政课的教学评价一直面临难点。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小学思政课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该目标的评价难度较大、实践经验较少,因此导致对小学思政课的评价往往更多停留在知识层面。 “教学评一致性”是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对教与学的评价统一以课程目标为导向,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学评一致性是提升小学思政课实效的关键。当前,小学思政课教学应该如何落实教学评一致性?
近年来,西南大学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持续深化美育教育工作,努力培养青年大学生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五美”能力,育人成效显著。 坚持引育并重 提升美育获得感 学校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积极配齐配强美育教师。依托音乐学院、美术学院、文学院、园艺园林学院、新闻传媒学院等学院优势,组建美育教师资源库。聘请校外知名教授、艺术家担任
近日,教育部等1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系统部署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 当前中小学科学教育总体进展如何?如何实现校外科学教育与学校的“双向奔赴”?如何确保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在科学教育中“一个都不能少”? 在植物园科普基地研学实践,近距离观察植物的根、茎、叶;气象局里观测风云,变身成为“小小减灾官”;走进“九号宇宙”
2024年3月25日是第29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为切实加强校园安全教育,提高广大中小学生法治意识、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日前,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印发专门通知,决定从3月25日起,组织开展“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周”主题活动。 安全教育是每个学生都应该接受的基本教育,涉及学生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关乎每一个家庭的幸福。本次主题活动以“普及安全知识,提高避险能力”为重点,就是为了提高学生安全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