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下,劳动教育成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部编教材作为重要的教育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元素。深入挖掘这些元素,并进行跨学科课程设计,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和劳动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部编教材中 劳动教育元素的挖掘 (一)课文中的劳动场景与人物 1.农耕劳动:部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田家四季歌》一课中描绘了农民
劳动教育是以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淮安市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淮师一附小”)近十年来聚焦“劳动”进行一次次实践探索,助推学校劳动教育实现一次次跨越式发展。淮师一附小经历了“关注劳动技能,组织丰富多彩的劳动活动”(2015—2017年),“聚焦劳动能力,以主题班会引导劳动教育”(2018—2021年),“指向劳动素养,不断构建螺旋式劳动课程”(2022年至今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注重选择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的手工劳动内容”“将劳动内容与当地的传统文化相联系,让劳动教育成为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渠道”。 在沂蒙大地上,传统文化如羲之翰墨般悠远、沂蒙小调般悠扬、柳编技艺般柔韧,成为劳动教育的生动教材。作为首批“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临沂市敏锐捕捉地域文化特质,将传统文化融入劳动教育,将非
2022年秋季学期起,劳动课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然而,这场以“知行合一”为内核的教育改革,却在实践中遭遇了形式化困境。当劳动课沦为照片墙上的摆拍、课程表上的虚设时,我们不得不深思:这场教育变革究竟需要怎样的系统性重构?破解这一难题,需要从价值认知、课程建设、监管机制、评价体系、考试制度五个维度进行立体化革新,构建劳动教育的完整生态链。 第一,重构价值认知。劳动教育的形式化困境,本质上是
劳动是成长的必修课。现实中,一些中小学的劳动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有的老师照本宣科、以教代劳,学生缺乏动手实践;有的学校课后作业流于形式,学生只需“摆造型”,家长拍照打卡、应付了事。部分学校劳动教育陷入“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尴尬境地,引人担忧。 自2022年秋季学期劳动教育“独立成课”以来,各地学校对劳动课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然而,劳动教育这门必修
5月21日,北京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推进会暨通州区劳动教育工作现场会在北京景山学校通州分校举办。会议以“新质生产力下的劳动教育变革”为核心,探索将劳动教育与地域文化特色、科技创新、产业优势相结合,构建大体系、全领域、长链条的劳动教育新格局,培养未来的新型劳动者。 “运河小菁英”展示特色劳育成果 近年来,通州区立足运河文化组织
乡情作为民族精神和物质实践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素材。“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江浙地区有着悠远的耕读文化传统。笔者执教的宁波市海曙区石碶街道冯家小学地处海曙区奉化江西岸冯家村,自然环境优越,是一所赓续乡土传统的百年老校。这里地域特征鲜明,农耕底蕴深厚,劳动资源丰富;周边工厂林立,勤工务农氛围高涨,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组织学生参与广泛的跨学科实践提供了便利。 一、搭建渗透式乡土实践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文昌实验小学坚持“生活即教育,劳动出真知”的育人理念,针对当前劳动教育存在的现实困境,构建了“家庭基础+学校主导+社会支持”的协同机制,探索出一条劳动教育新路径。 构建劳动教育协同机制 在实践过程中,学校发现低年级劳动教育存在“学校重视,家庭忽视,社会无视”的现象,低年级部分学生劳动经历匮乏。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行”,此外社区劳动资源尚未与学校劳动教育有效衔接。为
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使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备必需的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然而,长期以来,劳动教育面临场地受限、内容单一、形式固化等困境,导致学生参与度低、育人效果弱化。研学旅行作为连接校内外教育的桥梁,以其“实践
重庆市永川区兴龙湖小学校坚持“培养真实、完整而富有个性的新时代人才”的育人目标,推动劳动教育课程标准落地落实,构建校本化课程体系和劳动任务群,构建“人人有选择”的课程体系,组织“人人能参与”的实践活动,开展“人人有成长”的星级评价,践行“人人皆可为”的育人理念,通过创新“三类课程”,发布“三张清单”,有效整合劳动教育资源,打造“学校学、家中练、社会去实践”的实施路径,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体悟价值、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