浇花浇根,育人育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在3月6日的全国两会政协联组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对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明确要求。 其中重要一点,是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 △2025年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 思政课是落实
如何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促进,这是思政课建设必须回答的时代之问。新时代的思政工作迫切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思政教育模式,而高质量的“大思政课”建设正是这一时代需求的关键所在。构建高质量的“大思政课”,需要借助新时代丰富的优质课程资源、校本德育资源、社会实践资源以及数字化资源等,共建“大思政课”资源体系。为此,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政治教研组积极围绕建设“大思政课”这一主线
近日,由华南师范大学与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共同主办的“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 深化推进劳动教育校家社协同”学术研讨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中小学校长以及一线教师近400人参与。前不久,北京市教委、北京教科院发布《北京市中小学校劳动教育清单编制与实施说明》,指导中小学校“一校一策”,科学、合理编制劳动教育清单,规范、有效落实劳动教育各项任务。全国多地教育部门积极拓展劳动教育途径和资源,旨在凝聚家校
普通高中思政课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承上启下,其课程实施的要求和方式有别于其它学段,其考试评价的要求和方式也区别于同学段的职业高中。普通高中思政课教学承担着铸魂育人和服务升学的双重任务,在普通高中学生学业负担相对较重的情况下,思政课教学既要能让学生学得进、考得出,又要能让学生真的信、真想做、带得走,需要坚持学生立场,在“有意思”上下功夫。 一、学生心目中的“有意思”思政课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日前,内蒙古博物院推出“行走中的博物馆‘中国古代文明’系列课程”,与10家共建院校共同打造“欢乐大课堂”“综合实践课”“相约周末”等一系列博物馆课程,受到了青少年学生的热烈欢迎。 无独有偶,近年来,多地博物馆与大中小学对接,开展多样化的思政教育。建设“大思政课”,博物馆与学校如何“双向奔赴”?如何让文博资源与学校思政课产生“1+1>2”的效果?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现实需要 文博资源助力思政教育
201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教育要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新要求、新方向,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新时期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近年来,长春市朝阳区秉承尊重生命本质、提升生命质量的理念,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共通共融,和谐共生的全面育人课程,着眼于每位学生潜能开发,综合利用学校、家庭、社会资源,充分突出课程育人功能,走出了一条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所应具有的“思政引领力”。光明日报《教育周刊》近日围绕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笔者读后深感共鸣,并产生思考:红色研学能让学生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还能帮助其提高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从而实现思政课“在课堂上讲”与“在社会生活中讲”的贯通。锻造思政引领力,以红色研学赋能“大思政课”建设至
据新华网报道,“请党放心,强国有我!”10月30日下午湖南韶山毛泽东广场上,来自湖南各地的3800多名学子高举右手,庄重宣誓,“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就此开启。 近年来,湖南省以韶山为试点,着力扩大红色教育覆盖面,推出“我的韶山行”湖南省中小学生红色研学,探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育人新模式。截至目前,全省共有220批35万多名学生先后走进韶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接受红色精神洗礼。 在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中
多年来,小学思政课的教学评价一直面临难点。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小学思政课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该目标的评价难度较大、实践经验较少,因此导致对小学思政课的评价往往更多停留在知识层面。 “教学评一致性”是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对教与学的评价统一以课程目标为导向,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学评一致性是提升小学思政课实效的关键。当前,小学思政课教学应该如何落实教学评一致性?
美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抓手。美育从“美”的感性层面浸染心灵,思政从“德”的理性层面塑造行为,二者围绕“审美”和“育魂”两大功能目标充分发挥教育的育人效应。为了加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更好践行课程思政的任务和使命,辽宁省阜新市海州高级中学进行了一系列尝试。 紧扣美育主线,探索“美育思政”新模式。学校优化美育思政路径,深化美育思政内涵,深刻挖掘美育中的思政元素,将美育引入思政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