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实效性直接关系青少年价值观塑造和国家长远发展。内生动力是个体行为的内在引擎,学生自主性、胜任感和关联感的满足程度直接影响思政教育成效。因此,思政课要以激发学生内生动力为核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学生的意义世界和生命实践,使他们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提升思政课实效性 激活学生作为价值建构主体的内在动力系统,是提升思政课实效性的关键。借助自我决定理论视角,可以从三个方
5月30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在沈阳市皇姑区宁山路小学未来校区上演。由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文旅广电局联合主办的“探源中华文明 传承红色基因”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成果展示暨增强文化自信大思政课活动在此举行。活动以“舞台展演+情景思政课+互动体验”的创新形式,吸引近200名师生、文博专家及媒体代表参与,成为一堂“破圈”传播的青少年文化自信公开课。 静态展区: 陶艺扎染黏土“活”起来
“同学们看,这就是遵义会议的旧址,当年的煤油灯曾照亮中国革命的转折之夜……”昨日,在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庆“六一”艺术展演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成果展活动现场,一场跨越1500公里的“云上思政课”正在娓娓讲述。 东华大学党委书记刘承功出席并寄语青少年。东华大学党委副书记王治东,松江区委常委、副区长周诚为“东华之星”授予徽章。东华大学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任晓杰,松江区教育局局长陈小华为
如何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促进,这是思政课建设必须回答的时代之问。新时代的思政工作迫切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思政教育模式,而高质量的“大思政课”建设正是这一时代需求的关键所在。构建高质量的“大思政课”,需要借助新时代丰富的优质课程资源、校本德育资源、社会实践资源以及数字化资源等,共建“大思政课”资源体系。为此,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政治教研组积极围绕建设“大思政课”这一主线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打造高质量思政课离不开改革创新。近年来,“行走的思政课”成为许多大中小学校和区域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新尝试。探析“行走的思政课”的价值意蕴、实践进路与优化策略,对于办好思政课、教育引导学生在行走实践中增进对理论的理解认同具有积极意义。 “行走的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行走的思政课”是一种将思政课教学空间和资源拓展到广阔社会生活中去的新型教学模式。其基本特征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