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加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重要部署,提出“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充分利用多种思政教育资源,统筹构建多主体、全过程、全方位的大中小学一体化“大思政”育人体系,是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也是优
思政引领力是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引领、思想凝聚、价值塑造等作用的集中体现。“大思政课”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大思政课”更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要素的协同和结构的优化,善用“大思政课”就是要立足时代,以生动的现实、鲜活的实践讲透科学理论,讲清使命担当,指引奋斗方向。建设“大思政课”,是提升思政引领力的重要环节。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
世界是一本大书,研学是行走的课堂。 博物馆里的思政课学习并非简单的“场馆+实践”,打造深度体验的“行走思政”,是以博物馆资源为载体,通过素养导向的目标链设计、表现性的任务群构建以及主题性实践,形成连续的学习链。 我们以学校的“大运河博物馆思政课”为例。 基于不同学段设定目标 大运河经江苏淮安、扬州、常州、无锡、苏州等8座城市穿流而行,沿线有多家博物馆讲述着运河人的故事。 在大运河博物馆思政课的内
5月29日上午,2025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活动开幕式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盛大启幕。备受瞩目的“运河城市大中小学‘运河思政’一体化联合体”在开幕式上正式成立,为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注入新活力。开幕式上,来自大运河沿线八省市的大中小学师生代表分别带着取自各地具有代表性点位的运河之水齐聚舞台,在充满仪式感的环节中,将运河之水汇聚,象征着运河沿线城市运河精神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与共
在杨浦,校园思政课正生动地教孩子们如何当好“人民城市小主人”。近日,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齐齐哈尔路第一小学(以下简称“齐一小学”)携手共建“思政一体化联学合作基地”并举行揭牌仪式,在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的实践中迈出了创新的一步,少先队的面貌焕发出新活力。 红色基因润童心,“行走课堂”淬品格 舞
教育的意义不应局限在课堂之内,也应延伸至校外教育活动的广泛领域。研学旅游通过将课堂知识与现实世界相结合,能够全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同时为他们的身心健康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对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从实践价值与实践路径两个维度,系统探讨研学赋能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策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研学对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赋能 在当下的教育体系中,研
“五育融合”即“五育并举,融合育人”,是将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到学校的课程和教育教学活动中,相互渗透,进而实现五育的整体生成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以为,依托本土资源,以学生为中心,寻找思政教育和其他学科教育的契合点,从理念融合、学科融合、活动融合等多维度构建大思政课程,无疑是一种推进“五育融合”的重要策略。 一、树立包容的思政课程育人理念 “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是鲁迅思想的核心观点之一,强调
近日,由华南师范大学与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共同主办的“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 深化推进劳动教育校家社协同”学术研讨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中小学校长以及一线教师近400人参与。前不久,北京市教委、北京教科院发布《北京市中小学校劳动教育清单编制与实施说明》,指导中小学校“一校一策”,科学、合理编制劳动教育清单,规范、有效落实劳动教育各项任务。全国多地教育部门积极拓展劳动教育途径和资源,旨在凝聚家校
日前,内蒙古博物院推出“行走中的博物馆‘中国古代文明’系列课程”,与10家共建院校共同打造“欢乐大课堂”“综合实践课”“相约周末”等一系列博物馆课程,受到了青少年学生的热烈欢迎。 无独有偶,近年来,多地博物馆与大中小学对接,开展多样化的思政教育。建设“大思政课”,博物馆与学校如何“双向奔赴”?如何让文博资源与学校思政课产生“1+1>2”的效果?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现实需要 文博资源助力思政教育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所应具有的“思政引领力”。光明日报《教育周刊》近日围绕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笔者读后深感共鸣,并产生思考:红色研学能让学生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还能帮助其提高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从而实现思政课“在课堂上讲”与“在社会生活中讲”的贯通。锻造思政引领力,以红色研学赋能“大思政课”建设至